140 万人围观“躺平”的隐居吧,到 2024 年被现实打脸了吗?
真新镇小茂 | 文
生活在公元 4202 年,远离人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
这个问题,由我这种每天手机、可乐不离手的现代都市人提出来,可能有点奇怪。但近几年,国内主动寻求 ” 隐居 ” 的人,正在肉眼可见的增长。他们所做的,不只是每天睡前打开手机,找个野外生存解说视频当助眠音乐那么简单,而是实打实让自己的肉身远离钢铁丛林,投入人烟稀少的绿色树林。
” 存了 2 万,怎么隐居舒服?”
在知乎,这个热门问题下方,有不少 ” 现身说话 ” 的高赞回答,向你分析低存款隐居的可行性。另外一些人,则会把你引到百度热门贴吧之一的 ” 隐居吧 “。你能看到可能是人类最低成本的衣食住行,以及奉行最低欲望的年轻男女。
隐居和热门,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,却被魔幻且真实地联系在一起。隐居吧已经有超过 140 万名关注者,每天都有大量的分享交流贴。当年喊着躺平的人也许是假躺平,发泄完情绪该加班加班,该存钱存钱,但这些隐居者却是来真的。不管他们是否对社会并无贡献(指低消费),但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本身,就已经是一股无法忽视的现象。
我当然不是隐居者,也从未体验过居住在深山老林、甚至是远离城市的滋味。好在全民自媒体时代,让我们得以从公开的影像和图文,窥探到生活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,如水滴、行星,如磁铁、肤色般,互相吸引和排斥的人们。
首先,让我们从头开始,关于何为 ” 隐居 “。
字面意义上很好理解,就是远离世俗社交,回归自然生活。提到它你很容易想起白袍苍髯,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,因为在中文语境里,这词的哲学意味也很强。
不过事实上,隐居情结并非是从小被灌输 ” 采菊东篱下、悠然见南山 ” 的中国人民独有的。否则你压根没法解释为什么李子柒在国外比国内还火,以及热门的野外建造视频都是老外在拍。
在美国有一个名叫 ” 阿米什人 “(英语 Amish)的群体,注意不是阿米诺斯人。他们像是穿越到现代的中世纪人,拒绝着汽车和电力,日常出行还在使用马车。
不过这种生活习俗源于宗教信仰。阿米什人起源于瑞士的德语区,属于基督教门诺教派(Mennonite)的一支。与当时欧陆的基督教主流最大不同是,阿米什人认为孩童不知善恶,所有言行都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,所以在成年才接受洗礼。也因为激进的宗教理念,阿米什人被其他教派所不容,才在 18 世纪移民到了美国中西部。
有点扯远了。不过你能看到,隐居其实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情结,且理由多种多样:传统文化影响、经济下行、情感受挫、天生性格孤僻、单纯喜爱自然,亦或者宗教信仰,每一种都可能促使人产生隐居的冲动,没办法用一两句话给他们下定义。
在隐居吧也是如此,每个人对于隐居的定义都不相同。你能看到许多吧友喜欢强调,隐居不等于躺平,认为主动潜入深山,种地养鸡,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才算隐居;也有人只是想去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偏远小镇,找一个房价低、有网络、能叫外卖的小城躺一两年,他们大多是抗拒内卷、身心俱疲的年轻人。
虽然同为隐居,但很明显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巨大,就像喜欢贝利亚的大朋友看不惯喜欢奶龙的小朋友。不过具体的我们留到后面再聊,先看一些有乐子的内容。
最早火起来,如今也依然是隐居者们的主要网络根据地——百度隐居吧成立于 2012 年,确实远比躺平这个词流行的时间更久。
2020 年起,我就注意到了这地方,那时候用户只有 30 万人,如今已经飙升了好几倍。出圈是有契机的,一个重要原因是,隐居吧确实卧虎藏龙,许多大佬的动手能力,堪比搞笑动漫里的疯狂科学家。
比如有人突发奇想,直接买了个集装箱当房子,你见过单独开一辆半挂大卡车给你送快递的么?关键是这箱子被他改造过,加了地板、防盗门、窗户、排风系统和电路,家具也是冰箱彩电路由器一样不少,差个独立卫生间,就能当旅馆对外出租了。
所以区别就在于,比起流浪和躺平,隐居吧大佬对生活质量还是有追求的。
隐居根据位置不同,还能分为海陆两派(我胡诌的,别当真)。” 陆派隐士 ” 的优势,在于住所相对好找,一个废弃小院、土窑洞加之改造,就能成为临时庇护所。而且选择这些地方有理有据,它们很方便生火、挡风、存储物品、保持木材干燥,甚至许多破地方居然还通水通电。
还有人住在山洞,自称为冬暖夏凉的 ” 宝地 “。只需把砖垒起来,糊好水泥。外墙做好了,一个家就基本成型了。不用空调,没有煤气。电用 220V 太阳能锂电一体机自发,水可以自己挑,饭菜用柴火烧。
而 ” 海派隐士 “,则更容易获取到食物和水源。比如一位疑似住在新疆阿勒泰荒漠地区的大神,看起来比贝爷荒野求生时的居住条件还差,但其实这里离河不远,是大佬精心挑选的场地。除了很容易获取淡水,抓点小鱼河蚌,晚上还会遇到些特别的访客。说真的,是有那么一丝丝浪漫感的。
看隐居大神记录生活,就像体验现实版《星露谷物语》的开荒期,从开局一个锄头一块地,到安家落户酒足饭饱,是有种内心被治愈的感觉。比如有位老哥,真的就跑到山里,从三亩荒地开始,自己一个人砍木头打地基,慢慢建起了一个小木屋,圈出一片院子种菜,还养了两条狗和一窝兔子。
如果他当时想到把自己盖房子的全过程剪成 Vlog,配上犬夜叉《穿越时空的思念》当 BGM,偶尔再开开直播,说不定已经是大网红了。当然以这位老哥的境界,可能也不在乎这点名利。
有治愈向 ” 主播 “,自然也少不了刺激的。下面这个叫《开荒》的贴子就很有冒险小说的感觉,讲的是一老哥从亲戚那接手了废弃很久的房子,院子里的草都快有人高。房子里成了蛇虫鼠蚁的乐园,室外也不安全,门口树边就挂着马蜂窝。还有一间地下室,看上去阴森恐怖,该老哥养的鹌鹑和兔子也葬身于此。
当然对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而言,这就像游戏开了新版本一样有滋有味。
在隐居吧除了住宿,最多的帖子就是交流养殖业经验,其实就是怎么吃,但是专业到能自己写一本《本草纲目》。
还有吧友总结了深山老林生存指南,5 月采蕨菜,6 月黄花菜和金莲花,7 月初采羊奶子,8 月采蓝莓,9 月是蘑菇和红豆,可利用的资源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,山里灵活生命的萌发与寂灭都了然于胸。
但三无产品不建议上网售卖
他们还会一本正经地讨论,怎么搭建一套可持续的能源循环系统。靠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送水,研究鸡菜鱼菜共生系统,以提供食材。说实话,我觉得这已经达到末日求生者的标准了。
貌似是这样一套东西
显而易见,真正硬核的隐居,是一件同时考验体力、知识储备、勇气、忍耐力、动手能力乃至创意的狠活。透过手机屏幕,我们可以躺在床上,轻而易举窥探到这些能上黄磊综艺节目的奇葩生活碎片,可背后的艰辛,绝非所有人都可以承担。
所以接下来收起笑脸,来聊点依旧严肃的东西。
和现在不同,早一批的隐居人,没什么当视频博主谋生的门路。他们就是字面意义上,身体力行隐居生活的人。很多人的经历堪称传奇,类似于开局 5000 块,租下十亩良田,自学养鸡养鱼做农活,5 年时间从破瓦房搬上二层小楼的故事比比皆是。
但是,如果只报道这些美好的故事,就像你在春运已经启程的火车上采访大家有没有买到票,那肯定是百分百都买到了,谁在乎马路上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失意者呢?隐居吧的众生相也是如此,除了潇洒和放松,你能从很多人身上感受到的情绪,其实还有焦虑和迷茫。
首先需要明白一点,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看似奇葩搞笑的事情,轮到自己往往就笑不出来了。精神的幻想乡再怎么美好,但当你真正踏上旅程的第一步,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念头,永远是 ” 我该怎么活下去 “。
房子是首要问题,那些深山老林、山洞地堡、荒废庭院,终究没有几个人能住下去。哪怕完全不在意居住舒适度,你也必须要考虑水电、网络、卫生、交通、购物、安全性、房东意愿等问题。这些在城市里唾手可得的基本生活条件,对于隐居者却都是疑难杂症。毕竟现代生活哪怕一砖一瓦一片塑料一根电线,其实都建立在无数天才的头脑、无数的技术专利之上。
如何赚钱也是一大问题。即使断绝社交,奉行低欲望生存方式,没有聊天没有网络没有游戏,吃、穿和偶尔的医疗开支依然不可或缺。打零工就成了一部分隐居者的选择,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,符合隐居生活理念的工作似乎越来越难找。如果每天 996 流水线,那这隐不隐居还有什么区别呢?
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了短视频网红,然而很多人的网红梦还没启航,就被小偷干碎了。
当然以上说的,姑且属于传统定义上的隐居者,讲究的是原生态无污染。但是近几年,鹤岗的走红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后,隐居的味道和定义似乎已经变了。更多年轻人正在讨论的隐居,更像是找到一个成本低,但能维持现代生活的地方,也就是字面意思上的 ” 我躺了,你随意 “。
据说河南鹤壁、海南万宁、山东乳山、陕西终南山等地,都是贴吧豆瓣上年轻人的热门隐居目的地,在网上能搜到大量的租房攻略。500 元一个月就能在市中心租到海景山景房,5 位数价格能买到市区网红楼盘,只要放弃大城市的一间厕所,就能在县城过上有房有车有尊严的低配版中产生活。
然而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?肯定没那么简单,因为针对任何有利可图之物,商人的行动总是最为灵敏。最先 ” 塌房 ” 的地方,是自古以来的修行隐居圣地终南山。2018 年,就曾有一篇名为《那个辞职隐居终南山的姑娘,付不起房租又回来了》的文章在网上刷屏。文中女主角居住的农舍,在终南山火了后的年租金暴涨 50 倍,从一年 400 元涨到了一年 20000,使其不堪重负只能下山。
3 年前网上爆火,月租 300 的乳山银滩,随着大量隐士、民宿、国学学堂等人和产业纷纷入驻,也推高了当地的房价和物价。这些新的商机,更是让此地早已沦为了海量黑中介厮杀的战场。
隐士太多,隐居地快要不够用了。
再退一万步,即使是率先出手真正租到便宜房子的年轻隐居人,生活稳定下来后,也会发现许多地方想躺平没有那么容易。很多被低房价吸引到小县城的人,发现当地的物价其实并不低。原本想在县城找个清闲工作混日子,又因为就业市场狭小,结果发现比一二线城市还卷。同时小地方普遍泛滥的人情社会,也让县城的圈子对外地人来说相对封闭。
除非有足够的存款,亦或者稳定的自由职业收入,否则我们以为的隐居,可能只是换一个地方拧螺丝。
所以,无论是哪一派的隐居者,真正的野外求生,还是小县城躺平,其实都算不上轻松有趣,甚至应该说有点沉重和痛苦。在这个过程中,网上越来越多的直播帖子无疾而终。也许记录下那些经历的年轻人,又重新回到了大城市的怀抱,亦或者真正实现了精神飞升,连仅存的在互联网发帖的表达欲也消失了。
也许吧,反正真相谁知道呢?
在写这篇文章开场的时候,我曾试图寻找一个标签,用于定义所有隐居者们,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。
但事实上,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,没法轻易用好和坏、悲或喜单纯定义。人们因为数百种理由进行着相似的行为,只有一个个观察,才发现它们本质上可能截然不同。有些让人悲伤和消极,也有些真的能让你慢下来,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。
这里的人,你说不清楚是想通了,还是想逃避;也说不清楚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是毫无建树,还是给其他人提供了别样的活法;更不清楚自己该高高在上鄙视他们,还是在夜深人静却头痛失眠之际,佩服他们的潇洒和解脱。
美化或贬低这种行为都是添油加醋。对大多数隐居者来说,他们只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选择,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旁人并没有资格进行指摘。我也不想为其赋予太多意义,虽然背后一定有着很多深刻的故事,值得被作家、电影导演和游戏制作人们挖掘。
我只是觉得,这样一群被社会忽视、但真实存在着的边缘人群,数量却越来越庞大。这本身就是一件现实又魔幻,且无法被忽视的事情。
-END-
往期推荐
常见问题FAQ
- 购买下载地址
- 345卡盟题上新啦!!